首 页 《读者》航空版 关于《读者》 订购《读者》 早期文章 在线投稿 来稿选登 广告刊登
论  坛 时代快讯 出版消息 文化动态 健康生活 音  乐 中文教育 读者心声
看 世 界 艺术欣赏 茶  学 饮食文化 关  注 名言警句 幽  默 范子登专栏
当前位置:首页文化动态
作家们谁还在坚持“手工制造”
来源:新华网    时间:2007/7/23    阅读:1793次
海岩:没功夫学输入法二月河:手擀面更有味道
  贾平凹:写作量有定数张懿翎:用笔写作能抽烟
  过去管文人写作叫“爬格子”,现在估计得叫“打电脑”了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很多文人纷纷宣布“换笔”,开始使用电脑写作。可十几年后的今天,仍然有一小撮人拒绝“现代化”,依旧生活在“刀耕火种”的纸笔时代。
  作家·纸笔族
  电脑写作没感觉
  输入方法难掌握
  1992年12月,北京市文联在长城饭店召开了第一次“作家换笔大会”,许多“爬格子”的作家就此扔掉了手中的笔。不过,至今仍没扔笔的作家也有不少,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。
  
  理由一:没有时间学电脑
  海岩是最著名的拒绝“换笔”的作家。对于不用电脑的原因,他的解释很简单:“得花时间去学输入法啊,我没有时间,学不会啊!”海岩的许多作品都是躺在床上用纸和笔完成的,而且每年出版的字数在80万字以上,产量一点也不比用电脑的作家低。虽然拒绝“换笔”,可海岩居然有博客,而且一度还更新很快。他告诉记者,那些博客都是由网站的编辑在电话中向他提问,他口述后由编辑录入完成的。此外,海岩还有秘书帮他处理一切和电脑有关的问题,比如收发E-mail和录入稿件。
  和海岩一样,梁晓声拒绝“换笔”也是因为没学过电脑,也不想去学。梁晓声从来不上网,更不写博客,他甚至不用手机。写完书稿以后,他也不去请别人帮忙录入。梁晓声对记者说:“我向出版社提交作品的时候,交的就是手稿。我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,最近一次写了什么已经想不起来了。”
  
  理由二:电脑限制思维
  电脑确实可以加快写作速度,但电脑不能加快写作灵感的涌现。王安忆习惯在练习簿上写作,而不用电脑。她的解释是:“我不是来不及写,而是来不及想。”
  对于不用电脑写作,二月河有句名言:“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,手擀面可比用机器压出来的面条要有味道多了。”二月河的所有作品都是“手写笔耕”,向出版社提交的也都是手稿。他的《康熙大帝》原稿寄出后,竟然弄丢了,后来他才学会给出版社寄复印件。
  当年贾平凹是陕西用电脑创作的第一人,可是现在的他仍然在用笔写。最近,贾平凹交给作家出版社的书稿就是手稿,甚至没有请人录入一遍。据说贾平凹受宿命论的影响比较大,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写多少字是有定数的,用电脑很快就会写完,以后就没的可写了。
  
  理由三:电脑太不方便
 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张懿翎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,她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用电脑,因为用电脑写作“太不方便了”。记者非常疑惑,因为用电脑写作比用纸笔方便快捷是众所周知的。对此,张懿翎进一步解释:“用电脑的时候需要双手打字,写作的时候不能抽烟。而且脖子也必须保持同一个姿势,这样非常累,不像用纸笔写作那么随意。”
  
  编辑说
  手稿怕弄丢看着不方便
  中信出版社编辑李静媛,从业经历12年
  我从1995年开始当编辑,刚上班的前5年电脑还不是很普及,那时候看的几乎都是手稿。看手稿比较麻烦,有些人的字写得很潦草,根本看不清楚。如果没有采用还得退稿,邮寄也不方便。最近几年接受的几乎都是电子稿件,如果偶尔收到手稿会觉得很郁闷。我们工作都很忙,寄过来那么一沓东西,一下子很难看进去。
  
  中信出版社编辑黄犀,从业经历4年
  现在看到的稿件几乎全是电子稿件,我入行以来几乎从没有遇到过手稿,因为现在的作家大部分都会打字,即使不会打字也会有助手帮忙录入。记忆中曾经遇到过一次,有一个普通作者写了一本自传,厚厚的一摞手稿寄过来。因为是手稿,大家都很重视,害怕给弄丢了,赶紧给人家寄回去了。
  
  喜欢看手稿其中魅力多
  作家出版社编辑张懿翎,从业经历24年
  早些年接到的完全是手稿,现在不多了,但很多名作家给我的都是手稿。贾平凹最近给我的稿子就是手稿。莫言也是用手写,然后找人录入,《生死疲劳》都是手写的。
  我很喜欢接受手稿,不喜欢看电子稿或打印稿——一点都不喜欢!因为手稿能够体现出汉字的魅力,字迹凌乱或者下笔有力都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情绪和心境。通过手稿上反复涂改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历程。电子稿或打印稿就好像半熟的包子一样,一点新鲜感也没有。很多手稿看起来不漂亮,但出书后就特别漂亮。
  
  记者手记
  手稿,渐行渐远
  拒绝“换笔”的作家一般都在40岁以上,未免让人觉得古板。不过,随着他们的逐渐老去,一种叫做“手稿”的东西也在逐渐消失。实际上,很多名家的手稿已经成了人类智慧的象征,有巨大的收藏价值。法国作家塞林纳的《黑夜尽头的旅行》手稿拍卖价格为1200万法郎,比尔·盖茨购买一本达·芬奇的笔记手稿更是花了3000多万美元。
  金钱可以证明手稿的价值,手稿的实际用途也不小。前一段时间,面对一再出现的“枪手”传闻,海岩向媒体展示了近千万字的创作手稿。这些手稿中包括写在信纸上的《舞者》、写在“工作笔记”上的《永不瞑目》……谣言止于手稿。面对类似的传闻,80后作家韩寒则只能在博客上骂上几句。如果没有手稿,作家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?
  
  作家·电脑族
  电脑写作痛苦减少
  高产作家提笔忘字
  中国最早“换笔”的作家之一是北京的老作家吴越。吴越先生自1987年起就用电脑写作,不但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,甚至还出了一本现身说法的《电脑打字普及教材》。
  最近十几年,陈染一直使用电脑创作,她刚刚出版的新书《谁掠夺了我的脸》也是用电脑完成的。陈染觉得,刚开始使用电脑时思路可能会遇到障碍,但熟练之后便没什么问题了。陈染最近一次用笔写字恰好是为某本书整理自己的“作家手迹”。陈染回忆说:“上世纪80年代,我是用笔写作的。那时候我右手的中指被磨出厚厚的茧,经常得缠上胶布写字,每修改一遍就得重新誊写一遍,累得筋疲力尽,所以我感激电脑。”
  毕淑敏是1993年开始“换笔”的,当时使用的是周志农先生的自然码输入方法。她第一部用电脑写就的小说是《红处方》,此后几乎所有作品都用电脑完成。毕淑敏回忆:“刚开始用电脑写作的时候,不像用笔那样得心应手,经常会分心,行文容易啰嗦。”虽然早已“换笔”,毕淑敏仍然怀念用笔写作。她告诉记者:“因为亲切,这是从小就练就的童子功,更随心所欲。”
  80后作家安意如没有经历过“换笔”问题,因为她从一开始便是用电脑写作的。安意如从来没有觉得用电脑写作会使得灵感受到限制,反而创造了三个月连出三本书的“奇迹”。不过,为了搜集灵感,安意如会随身携带一个小便条本,想到什么便记录下来。安意如最近用笔写的超过500字的东西就是歌词,她觉得写歌词这种事情就好像写信一样,在纸上随便写写比较有感觉。事实上,安意如已经很久没写过信了,一般都是在MSN上发发信息。“长时间不用笔写字,有时候特别简单的字也会脑子里一片空白,不记得怎么写。”安意如说。(法制晚报)

相关文章:
   妙处难与君说——谈废名
   关于长篇小说《吉宽的马车》的对谈
   各地2006年度报纸期刊年度核检工作陆续展开
   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
   当前文学缺“人性”吗?
   美汉语热受追捧 预计到2010年将有一亿人学汉语

更多评论
(mp46u7kgf2z@gmail.com):
    auto  insurance      business  liability  insurance      car  insurance  rates      cheap  viagra 
2014/11/26 19:02:38

(8h080myjml8@hotmail.com):
    cheap  auto  insurance      prednisone  buy  online      viagra  buy  online      car  insurance 
2014/10/24 11:46:15

(9tdkq2yul22@outlook.com):
    had  obvious      adapts      weightage      cheapest  car  insurance      male  enhancement 
2014/7/16 3:36:29

(oij629qrjqx@yahoo.com):
    cheap  insurance      insurance  preferably      insurance  auto      measure  assess 
2014/7/11 15:30:32

(s9qu25im@gmail.com):
    concerning  transportation      insurance  quotes  car      too  men      its  passengers      car  insurance  quotes 
2014/7/2 14:43:06

昵称: 邮箱: 验证:
主题:
内容: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新方舟简介 | 友情链接 | 收藏本站 | 设为首页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编号:粤ICP备05140390号